资讯

红色资源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现状分析

 2023-12-22 11:06 来源:中国教育报道 编辑:安安 点击量:90

刘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 讲师

高校思政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手段进行组织设计,提升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获得感。红色文化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红色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 和发展进程中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为走好“新征程”提供文化动能。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也是新时代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的精神动力。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围绕党史、国史、革命史设定课程模块,将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英雄人物、先进模范编入课程教材图谱,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同时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将红色基因更好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活动的现实课题。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红色文化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目标有着天然的关联和耦合,因此,需要进一步立足时代发展,寻找红色基因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契合点,彰显红色基因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对青年信仰、忠诚、追求、奉献教育中“遗传”决定作用。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下简称“概论”课)中“用好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可以更好的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课程之一,包含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重要理论成果。红色文化恰是贯穿其中的重要线索,可以更为直接阐述“毛概”课教学原理、观点和方法,是“毛概”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要方向之一。丰富的红色文化蕴含的强大精神内核、体现崇高政治品质、传递积极正向能量;充分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弘扬红色文化基因、探索好红色文化教学模式,可以赋能“概论课”,推动“概论课”从理论到实践的再次结合,形成独树一帜的“红色”品牌课程。

然而,当前 “概论”课专题化教学水平不高,理论讲授与红色文化的双向互动和史论契合度有待提升。“概论”课是大学生集中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渠道,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观察、分析和鉴别能力,引导学生两个大局下,科学把握连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坚定“四个自信”、形成正确“三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概论”课的教学方式往往是由任课教师从导论到最后一章通篇讲授,教师对于每一章节的内容的讲授,很难从宏观层面进一步深入挖掘红色要素、整合红色资源。如此一来,在学生在学习了课堂理论后,不能很好地情感层面形成史论匹配的互动,影响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例如:“红色诗词”“红色歌曲”这些艺术层面的内容,本身极具感染力,然而从理论讲授层面,就很容易成为授课资源的视线盲区,无法被深入挖掘并从理论高度进行阐释。这就要求 “概论”课教师要勇于担当,善于创新,从教学整体布局上,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优化提升专题教学水平。从红色文化伴随着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视角,红色文化成为新时代中华民族走向富强的制胜法宝维度,甄选恰当的红色文化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全面引导文艺载体的价值导向。

同时,任课教师对于红色资源是生动教材,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并未很好的进行挖掘。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 另外,不同形式的文艺载体,具有不同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不同专业的学生有其自身专业特点,灵活生动地将丰富多样的红色文化融入课程之中, 并用易懂的语言、通俗的艺术方式阐释“概论”课的基本思想和理论,需要思政课教师不仅由过硬的理论功底,还要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吸引学生,为红色文化的融入奠定情感基础和认同前提。同时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把握学生的“潮流”导向,引领学生“潮流”方向,使师生双方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共同产生彼此认同。在此基础上,形成良性循环,实现教学相长。通过学情的调查研究,更加全面掌握教学对象的调研与定位,从“需求侧”出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例如:红色基地的研学体验、红色舞台剧的展演、红色诗歌的朗诵大赛、红色微视频大赛等都是让学生能够躬亲实践,参与其中。不仅满足了学生对于理论学习的基本诉求,还能全方位的立体地将红色文化贯穿其中,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获得感。

同时,红色文化融入方式有待优化提升。通过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逻辑架构、表现形式,能够搭建以红色文化为载体的课程实体要素,但是就教学计划、组织安排、工具载体的协同程度影响课程实施。例如,近年来文艺载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红色电影”也成为重要的工具载体。但在“概论”课教学中,红色文艺载体远不止上述影视作品。课程主体要素中,教学主体、学习主体、实践主体的科学把握和多维度深化改革也直接影响红色文化融入“概论”课的效果。教师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讲授者,其课堂讲授形式应当与其内容相呼应,对于不同红色文化的融入,应当体现教学法的变化。例如:红色歌曲唱起来,革命故事讲起来的思政课堂,应当改进教学语言表达和教学方式的优化。针对当前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大环境,红色文化的获得和整合更为便捷,红色音乐、美术、文学等经典文艺作品,用文学解读、艺术表演、成果展示、文化创作等进行展现,特别是通过组织开展“大学生讲思政课”等活动融入红色文化,可以促进新时代大学生以其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有意义”的理论讲授,变成“有意思”的认知收获。

当代大学生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主要担当,将以主力军的角色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现代化的方向和质量。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守正创新中推动红色基因入心入脑则是高校思政工作特别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的使命和责任。高校思政课如果能在新时代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融合红色革命文化精神,就有可能更加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要求,更好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强基固本、凝心聚魂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青年学生“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