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与创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园本课程的体系构建与实践探索
2025-11-13 17:46 来源:中国教育报道 编辑:雅雅
摘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幼儿民族认同感、文化归属感及全面发展的关键路径。本文针对当前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碎片化植入”、“符号化展示”与“成人化灌输”等问题,提出以“融入”与“创生”为核心理念的园本课程开发范式。“融入”强调将传统文化的精髓有机地、系统地渗透到幼儿园一日生活与五大领域之中,使之成为课程的“营养基”而非“装饰品”;“创生”则主张基于儿童本位视角,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现代化、生活化、游戏化的转化与创新,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论文系统构建了以“精神内核、内容体系、实施路径、评价机制”为四大支柱的课程体系,并详细阐述了在环境创设、主题活动、区域游戏及一日生活环节中的具体实践策略与案例。最后,本文对实践中的关键要点进行了反思,以期为幼儿园提供一套兼具理论高度、实践深度与操作精度的课程建设方案,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园本课程;课程构建;课程实践;融入与创生;幼儿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滋养幼儿生命成长、塑造其文化品格与民族认同的丰厚沃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强调要“运用幼儿喜闻乐见和能够理解的方式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在此时代背景与政策引领下,各地幼儿园纷纷尝试将传统文化引入课程,但在实践过程中,仍普遍存在一些亟待突破的瓶颈与误区:其一,内容呈现碎片化,诸多实践仅停留在传统节日期间的孤立活动,如中秋做月饼、端午包粽子,活动之间缺乏系统性、连续性的课程规划与文化脉络的贯穿,使得文化体验犹如散落的珍珠,未能串联成链;其二,形式趋于符号化,实践中往往过于强调剪纸、京剧脸谱、汉服等外在文化符号的简单展示与机械模仿,忽视了这些符号背后所承载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与精神内涵,未能与儿童的真实情感体验产生深度联结;其三,方法陷入成人化,部分教育者未能充分考虑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兴趣需求,采用让幼儿背诵晦涩古诗、机械训诂古文等方式,使本应生动鲜活的文化传承变得枯燥乏味,甚至引发幼儿的抵触情绪。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超越简单的“加法”思维(即在现有课程中零散地增加传统文化内容),转向一种更深层次的“融合”与“创生”思维。
一、 “融入与创生”理念的内涵解读
“融入”与“创生”是本课程体系构建的两个核心指导理念,二者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引领着课程开发与实践的方向。
(一)深度融入:从“拼盘”到“浓汤”的有机化合
“融入”理念要求传统文化不是外在于幼儿园基础课程的“装饰品”或“附加物”,而是与其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营养基”。它意味着一种深度的、系统性的有机化合,旨在将文化的养分全方位地浸润到课程的每一个细胞。具体而言,这种融入体现在三个层面:首先,是与课程目标的深度融合。教育者需要将文化认同、仁爱之心、礼仪习惯、审美情趣等传统文化培养目标,与《指南》中明确提出的幼儿在情感与社会性、语言、艺术、科学认知等领域的发展目标进行精准对接与有机统整,实现文化传承与儿童发展在育人根本导向上的内在统一。其次,是与课程内容的深度融合。这意味着传统文化内容不应是孤立的学科知识,而应作为主题线索或核心要素,自然地、逻辑清晰地渗透到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教学活动之中,形成综合性的、相互支撑的学习经验网络,让幼儿在多元的探索中整体感知文化的魅力。最后,是与一日生活的深度融入。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幼儿园需将传统文化的践行无缝对接到入园、盥洗、进餐、午睡、游戏、离园等每一个日常环节之中,使礼貌用语、节俭惜物、尊敬长辈、物归原处等美德在真实的生活细节中得以自然而然地养成,实现“生活即教育”的文化熏陶。
(二)智慧创生:从“传承”到“创新”的儿童化转换
“创生”理念是针对幼儿教育特殊性提出的必然要求与智慧选择。它强调教育者不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原封不动的“复制”与“灌输”,而是基于坚定的儿童本位立场,对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发展与创新,使其真正为幼儿所喜爱、理解和接纳。这种创生主要围绕三个维度展开:其一,是内容的儿童化创生。教育者需要对蕴含深刻哲理的历史故事、文化典籍进行审慎的筛选和巧妙的改编,运用幼儿喜爱的绘本、动画、戏剧等形式,使其情节、语言、人物形象更符合幼儿的思维方式和理解水平。例如,将“孔融让梨”的故事创编为可供幼儿角色扮演的情境剧,让幼儿在亲身扮演和决策中体会“谦让”背后的情感与智慧,而非仅仅聆听教条。其二,是形式的游戏化创生。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也是最主要的学习方式。课程设计应致力于将传统文化元素转化为幼儿乐于参与、能够主导的规则游戏、角色游戏或建构游戏。例如,将古代“投壶”礼仪改良为适合室内外进行的、富有层次性的投掷游戏;将“二十四节气”的知识设计成趣味盎然的闯关收集类桌面游戏或户外探索游戏,让知识在玩中学、学中玩。其三,是载体的现代化创生。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应巧妙且适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利用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技术让静态的博物馆文物“活”起来,让古诗中的意境“动”起来,为幼儿营造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同时,在手工活动中,亦可创新性地使用安全、环保的现代材料与工艺,对传统手工艺活动进行再设计,降低操作难度,提升审美效果,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园本课程的体系构建
基于“融入与创生”的核心理念,我们构建了一个以“精神内核”为魂、以“内容体系”为体、以“实施路径”为脉、以“评价机制”为镜的,四位一体、动态循环的课程体系。
(一)精神内核:明确课程的价值导向
课程的精神内核是统领全局的“灵魂”,它决定了课程的文化品格与价值走向。我们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炼出以下四个核心价值取向,作为课程构建的基石:首先是仁爱共情,旨在培养幼儿的同情心与关爱之情,引导他们学习关心同伴、体谅他人,萌发初步的社会责任感。其次是礼敬养正,侧重于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习得基本的文明礼仪,学会尊敬师长、善待伙伴,从而涵养正直、善良的品格。第三是诚信立身,强调在游戏与生活情境中,帮助幼儿初步建立诚实、守信的规则意识,懂得言行一致、勇于承担的重要性。最后是和合共生,致力于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并通过各种活动感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和谐之美,奠定初步的生态观与全局观。
(二)内容体系:构建“经纬交织”的课程网络
为确保文化内容的全面性与系统性,我们采用“经线为纲,纬线为目”的思路,构建了一个经纬交织、点面结合的课程内容网络。经线,即纵向维度,是课程的核心内容模块,它确保了文化传承的深度与广度。这主要包括五大模块:其一为民俗节庆文化,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大节日为核心,有机辐射至元宵、重阳等其它传统节日,让幼儿在循环往复的节令中感受时间的韵律与民俗生活的乐趣。其二为传统美德故事,精心遴选如《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铁杵磨成针》等蕴含仁、义、礼、智、信、毅等美好品质的故事,并对其进行绘本创编、戏剧表演等多元化开发。其三为民间艺术瑰宝,涵盖剪纸、泥塑、国画、皮影戏、民间舞蹈等,重在引导幼儿体验创作过程、感受形式之美,而非进行枯燥的技能训练。其四为传统智慧与科技,引入二十四节气中的物候变化、传统农具、中医启蒙(如认识常见草药)等内容,激发幼儿对先人智慧的科学探究兴趣。
(三)评价机制:建立“发展性”的课程反馈环
为确保课程的健康持续发展,我们建立起一个以促进发展为核心目的的形成性评价机制,彻底摒弃单一的结果性、量化评价。该机制的核心在于幼儿观察记录。教师作为耐心的观察者与忠实的记录者,持续运用学习故事、轶事记录表、作品分析、视频录音等多种工具,细致追踪并解读幼儿在各类传统文化活动中的兴趣指向、参与程度、互动质量、创造性表现以及社会性情感的发展变化。在此基础上,定期组织课程审议与反思活动,召集园长、教研组长、一线教师乃至家长代表,共同回顾课程实施过程,基于观察记录所反映的幼儿真实状态,对课程内容的适宜性、活动形式的有效性、环境材料的支持性进行深度反思与集体审议,从而做出科学的调整与优化。此外,我们还倡导多元主体参与评价,通过家园联系册、家长工作坊、活动开放日、亲子任务等多种渠道,鼓励家长观察并反馈幼儿在家庭、社区中展现出的与文化相关的言行举止与情感态度,从而形成家园共育的评价合力,更全面地评估课程的实效。
三、 课程育人实践的关键策略与案例举隅
在构建了清晰的课程体系之后,如何将其有效地转化为生动的教育实践,是决定课程成败的关键。我们秉持“融入与创生”的理念,探索出以下几条核心实践策略,并通过具体案例加以阐明。
(一)策略一:以“节气”为线索,实现跨领域融合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蕴含着丰富的天文、气象、物候、农事与民俗文化,是进行跨领域融合教学的绝佳载体。我们摒弃了对节气知识的单向灌输,而是将其设计成一个贯穿始终、联结幼儿生活经验的项目式探索主题。以“芒种”节气为例,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活动。在科学探究环节《忙种的田野》中,孩子们通过生动的影像资料和实物观察,了解到此时节“抢收抢种”的繁忙景象,认识了小麦与水稻这两种主要作物,初步建立起自然节律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关联。
(二)策略二:以“故事”为载体,驱动美德养成
传统美德故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但若仅停留在单向讲述与道德训诫,极易使幼儿产生疏离感。我们主张对经典故事进行“创生性”运用,将其转化为驱动幼儿主动进行道德思考和情感体验的催化剂。在《新编孔融让梨》的活动中,我们首先以生动的方式向孩子们呈现这个经典故事,作为思考的起点。随后,教师并不急于给出“谦让”的定论,而是抛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导深度讨论:“如果你是孔融,你心里会怎么想?”“如果盘子里的梨子看起来都差不多,你还会让吗?”“在幼儿园,什么时候你也遇到过类似‘让梨’的情况?”。这些问题将幼儿从故事角色的旁观者,拉入了道德情境的参与者。接下来,我们鼓励幼儿进行“情境创编”,将“让梨”的核心理念迁移到真实的幼儿园生活场景中。
(三)策略三:以“工匠”精神,深耕区域游戏
区域活动因其自主性、操作性的特点,是幼儿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技艺、磨练意志品质的理想场域。我们致力于在区域游戏中营造一种“微型工匠作坊”的氛围,引导幼儿在深度参与中,不仅感受传统技艺的形式之美,更能初步体验其背后所蕴含的专注、耐心、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美工区“青花坊”的创设为例,我们首先通过展示精美的青花瓷实物、高清图片乃至制作过程的纪录片片段,营造出浓郁的艺术氛围,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在材料支持上,我们提供了从蓝色记号笔、白色纸盘/纸瓶到更为专业的蓝色颜料与画笔等阶梯性材料,满足不同能力水平幼儿的探索需求。活动的核心在于引导幼儿进行“技巧探索”,这是一个需要付出努力和耐心的过程。
(作者:崔淑萍、姚玭、翁小飞,上饶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25年江西省基础教育研究课题“非遗文化融入《幼儿园活动课程指导与实践》课程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SZLTYJ2025-05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