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孩子的起跑线设在母亲的

 2019-05-29 11:20 来源:腾讯 编辑:刘老师 点击量:121

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或是在向别人抱怨,或是听别人向我们抱怨:“活的真累”。这似乎是一句再正常不过的话了,但是我们是否真正探究过我们累的原因呢?

在清华大学的孙立平教授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他认为中国人的“活得累”,主要根源在于“生命周期紊乱”,意指我们在人生中每个阶段,都做了不该或不适合在这个阶段上做的事情。

针对这种现象,孙立平教授毫不客气的说:“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从娘胎里开始的,孩子从母亲的肚子里就背负着巨大的压力,他们在还没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就在肚子里开始了竞赛,“胎教”的兴起正是对这一说法的最好证明。”

从胎教开始让孩子背负压力可能是孙立平教授一个带有象征意义的说法,我们可能不知道胎儿在肚子里到底有没有压力,到底累不累,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父母对子女的期待是从胎教过程中就是体现出来的。

他们还没见过自己的孩子,就已经做好培养孩子成龙成凤的准备了,一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战争在孕肚中便暗流涌动。

接下来到了儿童阶段,孩子开始经历人生九九八十一难中的第一个关卡。然而殊不知这个阶段是一个人心智的发育,性格的养成,三观的塑造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个时期,本来应该健康快乐的成长,养成良好健康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

而学习系统的知识应当是中学以后才需要做的的事情,至少也是要等到小学的后半程才需要着手做的事。甚至在西方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当中,他们将这个婴幼儿阶段称之为“玩耍阶段”,顾名思义,孩子在这个阶段,就是一个字“玩”。

而这个时期但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可就没那么乐观了,他们从这个时期开始,就已经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他们还没有到达发达国家孩子的学习阶段之前,就已经厌学了。各种亲子班,幼小衔接,学前班,特长班,兴趣班,压得他们喘不过气,在学校要达到苛刻的学习目标,回家还要应付大量的家庭作业,除此之外,学书法,学绘画,学舞蹈,学跆拳道,学外语一样也不能落。

其实培养孩子一两项课外的兴趣爱好,有助于塑造孩子良好的艺术气质,我们不是总强调“全面发展”吗?多掌握一些特固然是好事,但任何事情都不能走向极端化,很多孩子在父母的强迫之下“身兼数职”,艺术这种东西是需要去消化,去思考,去用心感受的,它不仅仅是一项技能,何况在孩子不喜欢的情况下让他们被迫去接受这些熏陶,这些明显带有很大功利性的行为,彻底违背了“兴趣”二字的本意。

我能理解一些80后,90后的一些家长们,由于那个年代物质相对匮乏,很多家庭当时的条件都很有限,不能满足于孩子各式各样的需求,然而今天,改革开放让千家万户奔上了小康生活,所以家长们都非常舍得给孩子在学业上投资。

当然腰包鼓足了,我们的经济水平逐渐追赶上来了,但我们的思想观念是不是也要向发达国家看齐?我们的教育理念是不是也要和国际接轨?是不是也要适当的给孩子建立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我们是否悟到了生活的本质,幸福的真谛?

很多时候,中国人累不是因为穷,更多的是来自精神层面的严重缺失。